尊旭网
当前位置: 尊旭网 > 知识 >

摄政王载沣

时间:2025-02-25 15:00:25 编辑:阿旭

载沣为何不自己篡位当皇帝?

首先,溥仪不是篡位,所以不存在什么“载沣自己篡位”。溥仪继位是合法的。

其次,是因为晚清王爷们都不好好生儿子的问题。我们需要弄清楚这里的谱系。道光生咸丰和奕譞,咸丰只生同治一个,同治无后。因此同治帝死的时候,咸丰这一支就绝后了。向上追溯,最后一个有子孙的皇帝是道光,所以只能在道光的后代里面选皇帝。出于各种原因,当时决定由奕譞这一支来继承皇位。只要奕譞这一支不死光,之后的皇帝就只能是奕譞的后人了。

奕譞一共有四个长大了的儿子:载湉、载沣、载洵和载涛。载湉过继给了咸丰帝,成为光绪皇帝,无子。载洵于1860年过继给瑞郡王奕志。载涛于1868年过继给钟郡王奕詥为嗣。按照古代的规矩,过继给别人就是别人的儿子了,不再算自己的子孙。

换句话说,光绪帝死的时候,奕譞的后人只剩下三个了,就是载沣和两个儿子,溥仪溥杰。你问的就是为啥这三个人里面不选载沣当皇帝。

其实如果载沣还有个兄弟,或者载洵载涛有一个没有过继出去,那么载沣就可以过继给咸丰,然后皇位就是载沣的了。可惜现在奕譞只剩最后一个儿子了,如果载沣再过继给咸丰,那么奕譞就绝后了。这在古代是大逆不道的,载沣不可能做这种事情。可是如果载沣不过继给咸丰,那么可以过继给光绪的溥仪就享有优先权。这样载沣就告别皇位了。因此载沣不能得到皇位。


载沣为什么不继位?

载沣不继位原因有:1,慈禧定的制度已经偏向载沣。对比咸丰去世时的情况,咸丰逃命到承德,弟弟恭亲王奕䜣只是全权议和大臣,选了八大臣辅政,两宫太后制衡。而慈禧的安排是隆裕太后分载沣之权,张之洞袁世凯等人辅政。载沣没有必要发动政变称帝。2,载沣20岁监国摄政,位极人臣,亲儿子是皇帝,太后又懦弱。载沣还让自己的兄弟们把持陆军、海军、财政大权,载沣无皇帝之名而有皇帝之名。虽没有称帝,别人都是把他当皇帝看的。3,载沣20岁,儿子溥仪3岁,在中央到地方的一群老狐狸眼里都是乳臭未干。况且溥仪的年号是宣统,就是宣宗道光帝的法统,实际上把父亲奕譞和自己都尊做皇帝了。载沣当皇帝,唯一的变化就是自己有可能背上亡国之君黑锅。4,以当时的内外形势,载沣可以做到大权独揽,却做不到称帝自立。原因很简单,如果称帝自立,一定会遭遇列强干涉。八国联军当初就是保卫光绪而来。最关键的是,北洋新军明面上是清廷的实际上是袁世凯的,载沣如果自立打破平衡,袁世凯带着各省各地实权派杀入北京,让他摄政王也当不成。5,载沣个人来看,后面的张勋复辟和伪满洲国都是不参与的。所以你可以说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,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宿命论者。像称帝这种逆天改命的行为,袁世凯做得出,载沣做不到。名人评价:晚清民国初年著名政治人物徐世昌曾说:大清之亡,不是亡于革命党,而是亡在一班“小爷们”身上。这些小爷们的带头大哥,正是身为监国摄政王的载沣。载沣之子、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曾经说:载沣胆小怕事,难堪大任,无法给予儿子一点保护。以上内容参考:百度百科-爱新觉罗·载沣

《赵黄》载涛如何评价他的哥哥载沣?诚实无用的人永远无法胜任国家政治

引言:载涛的判断是:“载沣是我的兄弟,他的本性是人。这个我很清楚。他遇到困难时犹豫不决。人们说他诚实,但事实上,诚实是一个无用的别名。他日常生活规律,内心谨慎,这是他的长处。他是成平时代的好国王。如果依靠他来主持国政,处理这一事件,他永远不能胜任。”本文摘自《钢铁与鲜血的挽歌:大清帝国是如何在1911年消失的》。作者:范小军、王伟,出版社:新华出版社载沣,生于1883年,生于富锦,是光绪的同父异母兄弟。他是奕_王子和淳安刘嘉的家人,但第二年未能获得八个辅助头衔。所谓“八分”,就是八个吉祥的象征,分别是朱轮、紫缰、宝石顶、双眼花脊、角灯、茶伴、马褥、门钉。7岁的载沣是冯凤珍的宫中人,8岁的王爵,17岁的故宫行者,18岁的正白旗汉军侍郎兼都统,19岁的新老军营事务总管,23岁的坚瑞营总管兼满洲国正红旗总司令助理,24岁的军政侍郎,25岁的军政侍郎,现在和摄政王一起监国奕_王子和他的儿子,未来的摄政王载沣。这些职位都是小差事,只有支付,没有工作要求。让这个“深宫长大,保姆带大”的公子哥身居虚位,从不主持军务,成为大国领袖。可见慈禧阅人无数,善于控制人,自私且强求。载涛的判断是:“载沣是我的兄弟。他的本性是人,我很清楚。”他遇到困难时犹豫不决。人们说他诚实,但事实上,诚实是一个无用的别名。他日常生活规律,内心谨慎,这是他的长处。在成平时代,他是一个正义的国王,但如果依靠他来主持国家大事,处理大事,他是绝对不能胜任的。慈禧太后执政几十年,见识了不少人才。她难道不明白载沣无法承受的责任吗?我不这么认为。之所以选择载沣,是因为她观察到与王室关系密切的人,而只有载沣容易控制和服从,所以她先称他为军务尚书,并经历了这个过程。慈禧太后不能知道这件事。光绪皇帝虽然先死了,但还是急于立一个年轻的太子,唯恐她翻案。但他很清楚,光绪皇后也是一个软弱无能,任人摆布的人。永远不能要求他重复“挂窗帘”的故事。因此,他决定让载沣的儿子继承帝位,还称载沣为摄政王。这还是从她的私人意见来安排的。"载沣的儿子被确立为皇帝的继承人,他的第一个母亲是慈禧的妹妹,他的妻子瓜拉尼是慈禧的心腹荣禄的女儿。虽然我忠诚勇敢,但我立场坚定。这些都是“硬件”。在老佛爷眼里,谁还想工作十年八年?孩子最重要的是老实听话,少生孩子。一个软弱的父亲可能是最理想的。这个人还需要谁?让“自己人”接班,是封建制度下权力转移的必然选择。能力是可以培养的,经验是可以积累的,但是一个“根正苗红”的好背景不是每个人都有的。这种任人唯亲的权力转移也注定了王朝不可避免的灭亡。“书是丰富的,但没有什么是不朽的”。受父亲的熏陶和影响,载沣从小就在王府受到良好的教育,养成了谦虚好学的性格。他不是一个对权力有强烈欲望和一些自知之明的人。得知被允许为国家摄政王后,他“辞职”,但老佛爷下定决心,下了诏书,“不能再辞职了”,只好硬着头皮上任。我每天早早来到皇宫,尽量亲自审阅雍正、叶等全国各地和中央各部门的公文。“但苦难达不到目的,言语往往不尽如人意。那些坐在宝座上的人常常坐在那里说不出话来;再说话的人,分不清是非;即是否合适,不能决定;说的往往无关紧要,主要是从哪里来,去哪里等等。没关系。”被派往德国的李景迈在临行前向载沣询问了有关工作情况。新领导莫名其妙说了三个字:“你什么时候来的?”“你什么时候走?”“好,好,下去!”湖广总督胡睿想看看新疆的情况,载沣说:“你还病着吗?”除了询问病情,没什么好说的。政治是一门大学问,成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需要长期的实践和训练。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,载沣的资历、经验和性格都明显不足。关键是他没有真正学会、理解和运用“盗窃罪”,这可能注定了他作为政治家的失败。但对于这个80后的年轻人,突然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,背负如此沉重的负担,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,也是可以理解的。权力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,让拥有它的人不肯放弃,想尽办法巩固和扩大它。毕竟,载沣这个“路上的新手”身上有着艾辛吉奥罗王室的“贵族血统”。他试图以勤政的执政风格弥补性格和能力的缺陷,本能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摄政统治,试图挽救大清帝国面临的危机。载沣首先意识到建立规则、礼仪和个人权威的必要性。顺治《摄政王笔记》规定:“一切文举为摄政王之叔。所有的大礼,如打猎、开学、验兵、验马,所有的王公大臣都要去上课,下跪迎接摄政王。大年初一等重大庆典,满、中、吴等向黄帝之父道贺后,必往全国。”多公摄政而不监国家;它是载沣的摄政王和监督者,因此它应该“比以前更有尊严”。溥仪即位前,载沣以宣彤皇帝的名义写了一封信:“在皇太后的信中,一切军政均由中国摄政王决定,即替我主持国事,并按中国摄政王的统治奖惩。从现在起,我们应该服从命令,团结一致。要接受一个亲宗族的人,尤其要捍卫国家的法律,崇拜这个群体。自此,若有违,且行礼甚多,律令之变,国家之乱,皆是事,即延国法,绝不能宽以待人,以致吉冈之死。”。这道圣旨是理性的,有力的,克制的。它再次重申了载沣监督国家的合法性和不可侵犯性,并向“视豆包为不当食物”的潜在政治对手发出了严正警告。出道后,为了进一步强调自己作为监督者身份的合法性和荣誉,载沣以宣彤天皇的名义公布了内阁和其他政府机构同意的《监督者摄政王礼遇》号第16条,其中规定:1.告诉寺庙。“社稷摄政有监督,仪式很长,要请圣旨,派人去讲祠堂选举的事。”。2.圣旨。“军务和奖惩,由监督通报,仍以政令公布。凡大事,必有太后御旨,由摄政王国执行,其他任何人不得索取或宣传。”。3.标题。“监狱的摄政王在慈禧面前投降了。当它被称为监狱的摄政王时,它不是这本书的标题。中国的摄政王称皇帝为皇帝,自称是所有人的摄政王。贝勒的文武大臣被称为摄政。4.代人祭祀仪式。“在皇帝掌权之前,所有的寺庙和葬礼都是由中国摄政王代表易向他们致敬。”5.军事力量。“天皇有权指挥全国的海军和陆军,而宪法大纲中与天皇有军权关系的人则属于摄政王。京外的清营和陆海军,应由摄政王调遣。”。6.古典学。“皇上在教育学院读书时,学业和师傅都是勤勤恳恳,偷懒成性,应该由监所摄政王照顾。”。7.会议频率。“每当皇帝升殿祝贺,长生天,摄政王国不在列,家在宫中为荣。在太后庆典仪式的情况下,华国摄政王在另一个班敬礼,而不是跟着那个班。王公大臣向朝鲜道贺后,分成几班向国家摄政王道贺。”。8.出现在你的座位前。“请在修灵堂立一王座,立一案。东侧设摄政王华宝座,宝座前设案。在跪谢等任何礼仪中,所有的王公大臣都是准备登上皇位的。天天叫群臣,众官先跪下,起身入东暖阁与他对质。”。9.印章签名。“如有圣旨,请摄政王盖章,军部尚书签字,然后执行。摄政的话,有圣旨的话,就授予王部,军务尚书还是要签的。”10.纸质风格。每个大臣的练习本上都写着“皇帝的宝剑”。11.更换房子。“众议院成立时,中国政府应代表他出席会议,金融学院开学时,中国政府也应代表他出席会议。”12.外交。“所有与其他国家的合同都由监狱的领事主持”。13岁,穿警服。"这个国家的摄政王被提拔到了干青以外的地方."他的官服、卫兵和仆人被与多贡星系的摄政王相比较。14.支出基金。“摄政花钱。这个支部每年拨十五万两银元给内务局。”。载沣和瓜迪亚15.第一居所。“邀请余中海在西溪聚集灵位,建立中国摄政政府。另外还有三个东华门,国家摄政王可以随时在这里居住和休息。16.政府的恢复。“一旦皇帝年事已高,有了文化,有了婚礼,大小大臣大臣们就一起商量,字帝陈清亲自砍大政方针。”载沣,一个被许多人寄予厚望的“好国王”,仍然充满了帝王思想。上面的“十六条”可谓面面俱到,一丝不苟,滴水不漏,不自觉地把皇帝的父亲提升到了类似皇帝的崇高地位。1909年,摄政王府开始修建,直到1911年10月才竣工。白银总消耗量为187万。摄政王不喜欢的是,北洋政府把它作为国务院和总统府的办公场所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这里是国务院办公区。最完整的建筑是西园,这是周恩来总理工作和生活的西花厅。上世纪70年代末,中南海大规模兴建。当时想保持王府中路的原貌。但房屋倒塌后发现地基非常松散,与清代中前期夯打地基的做法相差甚远。有些柱子裂得很厉害,用碎砖填起来,抹上灰。这样的建筑根本无法保存,所以m


关于清末摄政王载沣

载沣(1883~1951)   清末监国摄政王。满族,爱新觉罗氏。字伯涵,号静云。光绪帝胞弟,宣统帝溥仪之父。八岁承袭其父奕�的醇亲王爵位。1901年(光绪二十七年)充清廷专使大臣,为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义和团运动时被杀事赴德道歉。次年,由慈禧太后指婚,娶荣禄之女为福晋(夫人)。1908年,任军机大臣。11月,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相继死去,宣统帝继位,载沣以摄政王监国。他畏忌袁世凯权重,在皇族成员支持下将袁开缺回籍。为了集中军权,遂代皇帝任全国海陆军大元帅,设立由他亲自统率的禁卫军,并以其弟载涛、载洵及皇族毓朗等分掌禁卫军、海军、军咨处等军事实权。载沣生性懦弱,缺少统治经验,加之内有隆裕太后、奕劻等掣肘,外有各省督抚抵制,所以没有多少作为。
  1911年 5月(宣统三年四月),清政府迫于全国形势,下谕裁撤旧内阁、军机处、会议政务处,成立责任内阁。新阁多数要职由皇族亲贵充任,被称为“皇族内阁”。载沣原来企图进一步加强皇族的权力,结果却更加暴露了预备立宪骗局的真相,遭到全国的反对。他起用盛宣怀为邮传部大臣,以“铁路国有”名义将已归商办的川汉、粤汉干线路权收为国有,并向四国银行团借款,激起铁路风潮,成为辛亥革命导火线。10月,武昌起义爆发,各省纷纷响应。载沣无法控制局势,不得已再度起用袁世凯,又以宣统帝名义下“罪己诏”,宣布赦免政治犯。11月,解散皇族内阁,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,并颁布《宪法信条》。在革命力量的打击和袁世凯挟制下,载沣于12月6日辞去监国摄政王,退归藩邸。
  清帝退位后,载沣在京深居简出。1912年9月,孙中山到北京,曾访晤载沣,慰勉他和平交出政权之举,并题照相赠。1928年,载沣移居天津。1934年,曾去东北探视溥仪,月余即归。1951年2月3日,在北京病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