尊旭网
当前位置: 尊旭网 > 知识 >

山东农业大学校长

时间:2023-10-15 09:45:02 编辑:阿旭
个人简介

董树亭

董树亭

1973年至1976年山东农学院农学专业学习,毕业后留校任教;

1985年至1988年山东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;

1993年至1994年乌克兰合作科研;

1987年至1999年先后担任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副主任、科研处处长;

1999年12月至2013年7月任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;

2013年7月2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免去董树亭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职务。

曾赴乌克兰、美国、新西兰、荷兰、法国等国讲学、合作科研及考察,按期回国后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,取得优异成绩,在玉米高产优质高效栽培和宏观农业研究方面成绩显著。现主要从事作物栽培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,先后教授过作物栽培学、作物生理学等课程。

作为研究生导师,培养博士后、博士、硕士研究生

102

人。

学术兼职

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

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

农业部黄淮海区域玉米技术创新中心主任

山东省“三O工种”玉米执行专家

中国玉米栽培学组副组长

农业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物学组成员

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(国家级重点学科)和国家精品课程(作物栽培学)负责人

所获荣誉

2007,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

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

国家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第一、二层次人才

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

2004年被农业部评为“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”

2006年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

2007年被评为“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”

2008年被评为“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”

所带领的团队2008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“省优秀创新团队带头人”荣誉称号,并记

一等功

2010年获中国作物学会“科学技术成就奖”

山东省科技兴农功勋科学家

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

2011年荣获“科技兴农功勋科学家”称号,姜大明省长为获奖科学家授金质奖牌

2011年获得国务院“有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”

所获奖励

1、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

⊥11

10⊥

项(均为首位,2005年、2009年)

2、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

⊥11

项(首位2项,2004年、2007年)

3、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

⊥11

10⊥

项(首位,2005年)

4、山东省自然科学学术创新奖单项最高奖(首位)

5、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(1997年,第一位)

6、其他省部级奖励

30

余项。

7、以上科技成果获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,仅《黄淮海平原玉米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大面积推广应用》1项成果就累计推广3382.68万亩,亩增产玉米59.12公斤,总增玉米19.9997亿公斤,获直接经济效益23.998亿元。制定的黄淮海平原夏玉米亩产750公斤的技术指标与规程要点已在黄淮海地区广泛推广应用。

8、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,兼任滕州市、临朐县、淄川等科技副市(县、区)长。深入生产第一线,累计举办技术培训班180余期,培训技术人员16人次,进行电视讲座20余次,为山东省玉米生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出突出贡献,受到了各级政府及广大农民的高度评价。

科研项目

国家“十五”攻关,无公害优质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于产业化示范,150万,2002-2004

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,山东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,1100万,2004-2006

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,以增加粒数为重点的玉米产量突破技术模式研究,4000万,2004-2006

国家“973”子课题,玉米骨干亲本及其衍生品种重要性状演变规律研究,50万,2006-2010

国家科技支撑计划,黄淮东部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,120万,2006-2008

国家科技支撑计划,北方集约化粮田污染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,260万,2006-2010

国家自然科学基金,温光胁迫对玉米根系生理特性及其籽粒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,21万,2005~2007

国家自然科学基金,高温胁迫对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及其调控,19万,2002-2004

农业部跨越计划项目,优质夏玉米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试验示范与产业化开发,115万,2003-2005

行业科技(农业部),黄淮海夏播玉米稳产技术措施研究与示范,250万,2007.1-2011.12

省良种工程,高产优质抗逆专用玉米新品种培育,250万,2007-2010

省自主创新重大专项,主要农作物品质遗传改良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,300万,2006-2009

科技部成果转化,夏玉米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,50万,2006-2009

农业部,玉米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行动项目,50万,2004

财政部,优质玉米新品种节本增效新技术研究,28万,2006-2010

省农业良种产业化项目,高产、优质、抗逆专用玉米新品种培育,250万,2005-2007

省农业良种产业化项目,优质饲料、鲜食玉米专用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,140万,2004-2007

省农业良种产业化项目,优质、高产、多抗、饲用型和青饲玉米新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开发,50万,2002-2004

省农业良种产业化项目,优质、高产、多抗、饲用玉米新品种选育,50万,2002-2004

省农业良种产业化项目,优质饲料、工业加工专用玉米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开发,40万,2003-2006

省“三O”工程,优质饲料、鲜食玉米专用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,110万,2004~2005

省财政支农,优质高产高淀粉玉米新品种及节本增效配套技术推广,160万,2004~2005

省财政支农,高产优质抗逆专用玉米新品种选育,200万,2006-2008

省财政支农,优质高产高淀粉新品种及节本增效配套技术推广,20万,2002-2004玉米

省财政支农,重点粮食作物优良品种及节本增效种植技术推广,35万,2003-2005

省农业厅,山东省中长期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研究-农业科技问题研究专题,2005-2006

教育项目

教育部,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,2001

出版专著

编著出版专著、教材13部,

代表作有《玉米栽培生理》、《作物栽培学》、《优质专用玉米》、《作物优质高产高效栽培》等。

科研论文

在《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》(英国农业科学)、《Biologia Planta》(植物生物学报)、《Photsynthetica》(光合作用研究)和国内重要学术刊物《作物学报》、《中国农业科学》等刊物上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

250

余篇。

在玉米群体光合与产量、营养与品质、生态因素与优质高产高效方面独具特色,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,先后有美国、英国、加拿大等54个国家120余位专家学者来函索要论文。

主要事迹

董树亭教授认为,做一名优秀的农业高校教师,要过“干、写、讲”这三关,这是教师的基本功。

董树亭说:“干,就是踏踏实实做事情,就是要吃苦耐劳,忍受别人耐不住的辛劳,承受别人吃不下的苦,干是发现的基石、创新的基础。”从毕业参加工作开始,他就结合带学生实验、参与科研项目等,亲自种试验田,从播种到收获每个生产环节都亲身实践,像农民一样整地、浇水、施肥,样样农活都能干。他常说,我们是搞作物高产研究的,如果不会种地怎么能了解生产?如果种的实验田还不如农民地里的庄稼长得好,怎么能让农民信服、让学生信服?

当然,董树亭种地不同于农民种地,他是结合生产指导学生实践,研究作物高产规律。实习农场离学校有8公里,当时条件不好,他每天骑自行车来回奔波,忙的时候就住在农场。搞玉米研究非常辛苦,生长的关键时节正是天气最热的时候,地里的温度有40多度,为了测群体光合,他们自行设计制作了大型同化箱,每2小时就测一次,白天一身汗水,晚上一身露水。三十年来,他一直在这块试验田里带学生、搞科研。虽然由于工作头绪多,不能像原来那样每个环节都亲自做,但在生产的关键时期,他都坚持到地里观察指导试验。如今这个试验田保持着国内玉米栽培研究的最高水平,是教学、科研、生产示范的重要基地。

在董树亭看来,写作不仅是表达问题,更是总结、凝练的过程,“是思想的升华,是发现。在写作中,梳理思维,发现事物规律,寻找新的突破。”科研开题报告、课题总结、研究论文、编写讲义和教材等工作他都乐意承担,而且全力写好。这些年来,他发表科研论文、教学研究论文二百多篇,出版13部学术论著。

把课程内容讲清楚,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,而董树亭对“讲”有更高要求:“要讲得简洁明了,一语中的,要有激情,还要善于把深奥的科学道理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,要能吸引人。”他所讲授的“作物栽培学”涉及到作物高产生理等许多专业基础理论,为了把课讲明白,他用打比方、引用农民谚语、与高产实用技术结合等方法,把课讲得生动精彩。在讲玉米栽培生理时,他告诉学生:过去玉米的叶片是平展型的,要稀植,农民有句话叫:“稀谷子,密高粱,玉米地里一锄杠。”意思是玉米的株行距在1米左右,一亩地也就是种1000余棵,亩产不足300公斤;而最新的玉米品种是紧凑型的品种,叶片窄而上冲,在大密度的条件下也能提高光合效率,每亩地可以种到5000棵左右,亩产可达900公斤以上。这样结合生产的讲解,同学们印象十分深刻。